旧衣物回收箱,一种已经在如皋城区存在了五年之久的公益便民设施。记者走访了解到,自从我市设立了旧衣物回收箱后,受到了不少市民的欢迎。这对衣柜爆棚的市民来说,旧衣环保处理与爱心捐赠可以同时实现了。但也有人疑问:捐到回收箱的衣物到底去了哪里?
市民心声 认可与质疑
“旧衣物回收箱”大约一米多高,形似“小房子”,箱体上大多会写有“公益”字样,有的“旧衣物回收箱”的箱体上还会附简短文字和图片介绍回收项目内容,贴着收集旧物的类型,箱体投放单位的名称、收运电话等信息。只要拉开箱体上方的盖子,将旧衣物投入其中即可。
市区翡翠城小区就设置了这样的旧衣物回收箱。“有些不穿了的衣物都是七八成新,扔了可惜,如果能送给有需要的人,我们也很开心。”对于旧衣物回收箱,居民胡阿姨抱以支持的态度。
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王武华告诉记者,经常能看到居民往回收箱投放衣物,其中有不少还是新的。他对此表示支持的同时提出了疑惑,这些回收箱由谁设置,回收的衣物又是如何处理的?“旧衣物回收箱的想法和创意非常之妙,解决了旧衣物的出路,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为公益事业增添了新的归集渠道,尽了微薄之力。”王武华同时表示,旧衣物回收箱的确解决了部分市民捐衣无门的难题,但是随着旧衣物回收箱的设置数量、参与旧衣物回收工作的机构和组织的增加,居民越来越关心这些旧衣物从箱子里最终会去哪里。
金九华府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孙新建也有同样的疑惑。“旧衣物回收箱在小区内投放时,手续比较简单。”孙新建表示,但对于投放后的旧衣物回收工作如何运行,物业部门不会过问和干涉,旧衣物回收箱应如何规划投放点、旧衣物回收的流向由谁监管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旧衣流向 公益与环保
根据旧衣物回收箱上留有的信息,记者联系到南通田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晓羽。据张晓羽介绍,自2015年9月开始,该公司陆续在我市多个有物业的小区设置旧衣物回收点,至今回收点超过200个。
据统计,南通田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每月的旧衣物总回收量约为1200公斤。根据各回收点的实际情况,公司安排回收人员每5至7天进小区收取一次,再集中运到如城街道红星社区的一处旧衣仓库进行分拣整理。其中符合捐赠标准的衣物经整理消毒后,捐献给西藏、贵州、四川等地区的贫困人群,这部分占20%左右。其余的全部处理成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捐衣服是慈善行为,旧衣回收则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公益行为。”张晓羽谈旧衣物回收,更多的是谈环保再生。他说,很多人对旧衣物回收存在偏见,认为旧衣物回收过去就应该捐献给贫困地区有需要的人,用于资源再生就是盈利行为。张晓羽直言,他们是以商业化运作的手段,把旧衣物回收当作一个商业项目去运作。
旧衣物收回来之后面临分拣、物流、清洗、消毒等成本难题。如果没有收益的话,必然是走不下去的。而捐赠与受捐关系是供大于求,捐赠给贫困人群的旧衣物,未必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因此,旧衣物回收,既满足了慈善捐助需求,又消化了城市垃圾中转压力,还用于资源再生利于环保,可谓一举三得。
“旧衣物回收过来后,将按照可利用部分和不可利用部分进行分拣分类。对于可利用部分的衣物,进行清洗、消毒、整理后,捐助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并对接捐赠到山区或辖区外有需求的贫困地区;对于不可利用部分,将由具有专业资质的能源再生企业,进行化学处理分解,制成再生环保产品,用于项目回馈活动。”
张晓羽罗列了这几年他们公司相继开展的项目回馈活动,除了旧衣物捐赠,他们还将拖把、手套、环保袋等再生环保产品发放至小区,并从公司获取的利润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慈善基金,包括千里之外的贵州、四川等山区希望小学,以及如皋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等,进行捐资捐物,承担社会责任。
未来发展 监管与规范
如今,市面上投放旧衣物回收箱的机构和组织有很多,随着旧衣物回收深入人心的同时,各方质疑声也从未停止过。早前网络上就曾爆料,有的旧衣物回收单位打着公益旗号获取不当利益,亵渎和消费公众的爱心,这些单位将回收的衣物稍加处理之后便在二手市场售卖获取不当利益,有的把无法处理的衣物直接扔进焚烧炉,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旧衣物在流转过程中,因为本身卫生及存放条件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病菌、寄生虫等,资质不全的旧衣物回收机构未必会对衣物进行洗涤和消毒,因此这些旧衣物的卫生安全状况堪忧。
据南通田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晓羽介绍,自启动旧衣物回收项目以来,他们公司就和如皋当地公益组织青草社对接,签下协议,明确责任。根据协议,南通田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必须坚持做公益之外,还必须做到“不得将回收的旧衣物转手、倒卖流入二手衣物交易市场等”,否则,如皋青草社将与他们公司立即终止协议,并追究相关责任。
不过,协议终究只是一纸约定,旧衣物回收这个行业目前没有“门槛”限制,行业内也没有管理规范,监管处于空白状态。旧衣物回收,这到底是公益,还是借公益慈善的名义去盈利?
记者认为,解除信任危机的关键是透明化,要让市民随时可以了解到回收机构的资质以及工作流程、旧衣去向,提升公益公信度。解除信任危机的根本在于平衡公益与盈利,从事公益项目取得的收入和公益本身的比例要合理,要严格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另外,所谓“眼见为实”,回收机构可以邀请市民代表到仓库里实地参观、征求建议,甚至可以跟踪旧衣处理全流程,来提高人们对旧衣物回收最终去向的放心度和信任感。
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要发挥宣传、监管与规范作用,必要时还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比如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让旧衣物回收成为真正环保的公益项目。
□融媒体记者王俊 刘凯 喻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