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
提到董宁文,读书界几乎无人不知,他和他打理的《开卷》杂志,已成为读书界一块闪亮的招牌。让人料想不到的是,编文写文的董宁文在三四十年前,已经拿起了画笔,闷头研习起绘事,直到出了画集后,才为同道所知。绘画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爱好,是一场快乐的修行。
画什么风格的画,与绘者的选择有关,与绘者的学养有关。董宁文在笔墨之中融入了文学的韵律,在线条的起伏、墨色的浓淡中感受文学思潮的起伏跌宕。有了文学修养,所绘自然不凡。这话不是我看董宁文画后而言,而是我看一些作家书画作品之后的有感而发。
我见董宁文画集上的作品,有山水、花鸟、人物,全是以运用写意手法描绘,精简的笔触、清爽的画面,准确地表达了董宁文的所思所想。本来素白无一物的纸面,因为承载了董宁文的情思,而有了华彩的质地,继而又衍生了可以珍藏的缘分——董宁文很多作品,是和其他书画家合作完成。这些画作既是纸上的雅集,更是董宁文和师友间推心置腹谈话后的真情记录,因此具备文化价值。
和董宁文主持的《开卷》不同,他的画没有“开卷”前的温故知新,迎面而来想是一种劲爽和自在,拉一根线,点一块墨,施一抹彩,牵丝攀藤,嗖嗖地直奔艺术美感而去,不偏不倚,不多不少,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或许说,董宁文在画画时是会“刹车”的,能把持住自己的内心,利用学识合情合理地把绘画语境修饰好,画面固然不会脏乱而无法度,眼前定会是大雪无痕,一片风清气朗。
绘画是心学,是画家内心真善美的表达,接近自己内心的画家,才会画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但缓慢与快速地去接近内心,难免会不入法门或成为压力负担。董宁文闲庭信步,不疾不徐地去审视自己,面对自己,随心所欲地探索着,行进着,耳闻目见的小格局当是大局面,小景象亦是大气象。